疫线零距离6位新闻人的真情讲述

文章来源:膝滑膜炎   发布时间:2024/1/19 18:56:04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哪里最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一次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

一场快速响应的新闻行动

他们冲进封控区

记录“逆行者”的勇毅担当

他们变身志愿者

感受“红马甲”的无私奉献

……

用速度与温度

融入同舟共济的抗疫洪流

一起来听!6位新闻人的真情讲述

人民网记者吴超:

在抗疫一线做志愿者

新华社陕西分社记者刘潇:

隔离区里的“特殊考研”

考生在单人隔离考场考试。

临考前夜,与学校一路之隔的城中村内有6人确诊,波及两名考生,学校连夜启用两个单人隔离考场。开考前,志愿者们顶风冒雪将考生的试卷从原本的普通考场,跑步送至隔离考区。

志愿者们顶风冒雪将试卷从原本的普通考场,跑步送至隔离考区。

校园内一棵棵大树上,挂满了各种祝福的纸条和一朵朵鲜花。其中一张纸条这样写道:

“病毒可以被隔离,但温暖不会!疫情终究会过去,静候春暖花开!”

我和我的同行们记录着这个特殊时期的点点滴滴,也期盼着,长安复开,宾朋再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陕西总站记者吴成轩:

深入一线,无限接近事实

陕西日报社记者齐卉:

发现力量,传递力量

年1月1日零点,当我在西安国际港务区采访刚刚驶出的一列长安号时,耳畔响起了烟花绽放的声音。

抬头寻找美丽却无所踪,原来,是周边的村民为了庆祝年的到来,放了电子烟花而已。但我心里开出了绚烂,漾起了涟漪。

严实的口罩后面,我浅浅微笑。连续十几天奔波在防疫报道一线,感受了太多艰辛与不易。这一刻,新年新班列的发出和烟花声带来的美好,让我仿佛看到希望和曙光就在眼前。

年1月1日零点,陕西日报社记者齐卉在西安国际港务区拍摄缓缓驶出的长安号。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记者徐钰婷:

这样的坚持,值得

在这些天的报道中,我最深切的感受可以用一个陕北词语来形容——抗硬(意为很厉害、有威力)。

在西安市未央区红旗社区采访时,我认识了一位街道办书记和一位志愿者大哥。他们大概就是一线工作者的缩影。

红旗社区最初出现过确诊病例,所以也是最早一批实施封控管理的小区,小区上千住户,但是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只有7名,这些人的吃喝拉撒都得有人管。小区被封控后,这位书记就开始想办法解决居民吃的问题。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记者徐钰婷(左二)采访志愿者。

咸阳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张洁:

一首歌的温暖

年12月初,咸阳市再次出现新冠肺炎疫情。

咸阳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张洁(左)采访防疫一线工作人员。

疫情当下,笔和镜头就是新闻人最有力的武器。12月25日,咸阳市广播电视台《阻击疫情咸阳在行动》第一期直播访谈如期与观众见面,为大家解读当前的疫情形势,普及防控知识。虽然直播只有短短20多分钟,但这背后,从约访谈嘉宾,确定访谈提纲,再到直播录制,是我们台前幕后近10位同事的辛勤付出。加班改稿、加班录制、加班剪辑拆条……每一个人都主动作为,没有半点埋怨和不满。

在咸阳市区,有很多西安咸阳双城生活的居民,我们单位也不例外。在西安严峻的疫情形势下,按照咸阳的防疫政策,许多同事被要求居家隔离,到12月29日,我们部门就只剩下我一个没有被隔离的编辑。但隔离并没有隔断工作,同事们纷纷用手机记录着社区送暖心蔬菜、防疫一线老党员志愿服务等感人的短视频故事。

在采访一线,我们也亲眼见证和记录了许多温暖感人的瞬间。

交通查控站上,一位患骨关节滑膜炎的老同志坚守在一线,医生建议他赶紧住院治疗,可是他放不下手头的工作,忍着疼痛依然坚守岗位。我问:“您生病了还坚守在一线,为什么?”他答:“没啥,就是做咱应该做的。”

在冬夜凛冽的寒风中,医护人员为群众采集核酸,手冻得僵硬,还要不停地用冰凉的消毒剂做“手消”,长时间不断地重复动作,手已经渐渐失去了知觉……没有人比一线医护人员更加辛苦,我们只能记录下这些让人心疼的瞬间,让更多人看到,呼吁大家更好地配合,让他们更加快速高效地开展工作。

年,新年的第一天上午,当我们赴咸阳市阳光美域小区核酸检测点采访时,恰巧遇到中华路小学小朋友给现场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唱歌,一首《听我说谢谢你》,情感充沛,真挚感人。唱出了小朋友的感谢,也表达了在场每一位市民的感激之情。我们用镜头记录下这段感人的瞬间,想让大家在歌声中感受咸阳人共克时艰、战胜疫情的决心和力量。

来源:陕视新闻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mlm.com/xgyy/143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