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鹤膝风以膝关节肿胀、疼痛、下肢肌肉消瘦为特征,形如鹤膝故得名。风湿免疫科多见于类风湿关节炎(RA)、骨性关节炎(OA)的膝关节病变,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病情重、治疗困难的特点。
二、中医证候分型:
热毒蕴结型:主症为关节焮痛、肿胀,触之发热;次症为痛处拒按,皮色发红,肌肤潮红、溃烂,口舌生疮;舌脉为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
痰瘀互结型:主症为关节刺痛、肿胀、肥厚,活动受限;次症为关节屈伸不利、局部有瘀斑;舌脉为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紫暗,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肝肾不足型:主症为关节酸痛,漫肿变形,腰膝酸软,倦怠无力;次症为活动不利,肌
肉萎缩,关节变形,口干,盗汗;舌脉为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沉细数。
阳虚寒凝型:主症为肢体关节冷痛,重着,漫肿屈伸不利,形寒肢冷;次症为天气变化加重,昼轻夜重,小便清长;舌脉为舌淡,苔白,脉沉细缓。
鹤膝风相当于多种疾病造成的膝关节滑膜炎,是风湿免疫科的常见疾病,证候具有鲜明特点。发病年龄与证候的关系老年女性为鹤膝风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女性生理特点以脏腑为本,气血为用,经过经、带、胎、产等耗伤,极易造成肝肾精血虚衰,无以主骨养筋,筋骨失养而发病。因此气阴、精血不足为老年女性易于患病的内在基础。
三、疾病病程与证候的关系:
鹤膝风临床多以膝关节肿胀、疼痛为典型表现。但有急、缓之不同。《疡科心得集》:“有发之暴者为水鹤膝……凡人骤感风寒暑湿,膝中即觉疼痛。三、五日后,腿足不得屈伸。若发之缓者,由足三阴经亏损,风寒湿之邪乘虚而入,血脉阻滞,不得流行,注膝成病。下股之血脉,有去而无返,是以愈瘦愈冷而筋愈缩;上腿之血脉,有积而无散,是以愈肿愈热而肌愈削。”
发病1年以内多为疾病早期,红肿热痛明显,辨证属热毒蕴结型、痰瘀互结型等实证。多因起病初期,正气未亏,奋力抗邪所致。1~5年邪气仍实,但正气、肝肾渐亏,肝肾不足型较前增多。5年以上证候较为复杂,既有病程日久,热毒、痰瘀黏腻胶着难愈,又有肝肾亏虚加剧,因此肝肾不足型、痰瘀互结型、热毒蕴结型均有。可见疾病病程与证候的关系密切,病程越短,实证比例越高;病程越长,虚证、虚实夹杂证比例越高,这与感邪日久、正气亏虚程度相关。
四、病种与证候的关系:
RA是免疫介导的全身炎烂症,尤以关节慢性滑膜炎为显著特征。由于膝关节滑膜的面积约占全身关节滑膜总面积的50%以上,因此膝关节滑膜炎是十分突出的临床表现,病情缠绵难愈。RA发作期除严重滑膜炎外,常伴皮肤、黏膜血管炎,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潮红、溃烂等毒热表现。因此RA的证候特点以热毒蕴结型为多见。
OA是一种由于关节软骨变性、骨质增生而引起的慢性疾患,中医认为肝肾渐亏,髄失所养而发病。临床常见形体肥胖,膝关节漫肿,局部疼痛,固定不移,夜间痛甚,屈伸不利,为痰瘀互结的表现。腰膝酸软、倦怠无力、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口干为肝肾不足的表现。因此OA的证候特点以痰瘀互结型、肝肾不足型为多见。
五、鹤膝风的病机特点:
患者多为老年女性,气血、津液均耗伤,足三阴经亏损为内在脏腑功能失调,热毒内生,毒热阻滞关节、筋脉、血络而发病。病程日久,推动无力,毒痰瘀互结为发病特征。因此鹤膝风的基本病机为气阴、精血亏虚,毒、痰、瘀互结为患。鹤膝风病机特点集中于“毒、虚、痹”三个方面:第一,内毒蕴结,而非外感阴寒所致;第二,气阴、精血亏虚为主,因女性特点所致;第三,痹阻不通多为毒、痰、瘀互结。
六、回医药特色疗法治疗鹤膝风
1、回医药姜疗:
本法是回医脑病科依据回医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汲取回医经典用药经验,结合现代透皮吸收知识开发出的一种适用于寒湿痹阻经络的一种新疗法。
该法选用鲜姜汁、黑白胡椒、生川乌等药物精加工成糊状,直接涂敷于病变
局部皮肤,通过局部渗透直达病变所在,起到胜湿祛寒、通络止痛作用。
2、回医放血疗法:
本法适用于禀性衰败,痰湿寒湿、瘀血根源,寒湿干犯所致的鹤膝风。
鹤膝风属回医“痹证”范畴。回医理论认为,脑主感觉和运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禀赋健常,脑髓充盈,脑经通畅,脑元主司有力,则四液生成、输布和代谢正常,气血循环、滋养脏腑、器官、组织及四肢百骸有常。反之,机体禀性衰败,寒湿、黑血病理根源,复被风湿、疲劳、损伤等外内因所扰,使局部四液代谢失序、寒湿、黑血淤积经脉、筋骨或肌腠之间,以致局部肢体关节活动受限、疼痛、麻木等。回医治疗“痹证”的原则是以醒脑畅经、祛除局部寒湿黑血、通利经脉关节为关键,主张运用放血疗法以去除病灶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回医理论以为,血液是机体红液质的重要成分之一,化生于脾胃,受脑元指控,运行于心脉,网络于周身,承载着营养脑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之大任,也是机体四液代谢产物的载体和场所。若禀性衰败,痰湿寒湿、黑血瘀血根源,寒湿干犯,流溢经络,则红液质首当其冲,红液质裹挟寒湿淤瘀,闭阻经脉,四液失序而发病。
放血部位、穴位的选择原则是依据病症的体质、病因病机及症状轻重程度而定,一般情况是:局部疼痛病变选择以局部压痛点、穴位为主;伴有全身躯体症状者则依据回医体质辨证选穴,如上证下取、下证上取;左证右取,右证左取;胸腹证四肢取等。
3、回医脑经针刺疗法:
脑具有主宰生命活动、主管运动和感觉、主持思维和心理、主司经络的功能。故脑经是脑功能发挥的桥梁纽带和运输通路,首先具有沟通、连缀脑与脏腑组织器官和周身官窍的作用,还能传递大脑指令的感应传到信息功能,以及运输气血、四液等营养的作用。即所谓的脑经“总司其所关合者”,主“百体之知觉运动”,“纳有形于无形,通无形于有形,是为百脉之总原”,能“承心之所施”。
脑红液经:起于(小肠脉)听宫穴,止于(膀胱脉)通天穴。主要分布于大脑的顶叶和颞叶,即回医的“脑前之后”、“脑中”之部位。
[定位]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顶侧的通天穴至头侧耳屏前的听宫穴引一斜线。
[主治]全线分3等份,上1/3治疗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中1/3治疗对侧躯干、上下肢体感觉异常;下1/3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瘫痪、麻木、疼痛等。
单侧肢体病,选用对侧经区;两侧肢体病,选用双侧经区;选用26-28号1.5-2.5寸不锈钢针,针身与头皮呈30度夹角快速将针刺人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将针快速推进到相应的深度。捻转速度每分钟次左右,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连续捻转5-10分钟,然后静留针5-10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再捻转两次,才可出针。一般针刺3-5分钟后,部分患者病变部位(患肢或内脏)即刻就会出现热、麻、胀、凉、抽动等感觉,疗效非常好。一般每日1-2次,7次为1疗程,隔1-3天后,继续下1疗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