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老师针灸课程笔记精华

文章来源:膝滑膜炎   发布时间:2021-10-6 13:10:32   点击数:
 治疗白癜风药 http://pf.39.net/bdfyy/tslf/190620/7232741.html

中医教学实操?尽在医技视频

▼一.点击对应图片进入视频专区▼

针灸的使用时机

以下情况不用针灸(总而言之:体力不够,元气很虚):

1、病人气血大虚(没有元气);

、刚行完房事;

3、激烈运动大汗;

4、酒后大醉。

艾——性:药力向下找水、温热、纯阳

采用艾草找到水:将艾草收集堆在一起燃烧,方圆五里的距离查看有烟冒出的地方就有水。

艾灸的方法:

隔姜灸(最普遍):将新鲜的生姜切成铜钱大小的片,用牙签戳几个洞;艾草拿一撮放在手掌心用力搓成条状,揪一小段(一个单位为壮),将一壮的艾草放在生姜上;用火点燃,病人会感觉温热,生姜干了就换一片。灸单不灸双(灸三、五、七、九壮,这是阳数)。

刺水泡,从皮侧水平刺入,不留疤痕。

隔盐灸(用于肚脐:神阙穴):盐巴:采用海盐或青盐,需要炒过使用,让热量变温后使用,将温热的盐放在肚脐里,将艾草放在盐上燃烧进行灸,一般治疗利症。

寒利(常使用隔盐灸)——不消化,吃什么排出来什么;热利——排便很臭。

隔蒜灸(用于肺,如咳嗽):采用一整颗(独头蒜最好)就是一个的大蒜,切成片使用。色白、辛辣入肺,放在舌头上灸,舌为心表,舌往前顶,心力量就加强,心肺最近,用急治法。

米粒灸(鼻窦炎、鸡眼):将艾绒揉成米粒大小,用凡士林固定于穴位处用香点燃进行灸。

针灸的原则:

病进——病沿着四肢的末梢向躯干、心脏走;

病退——病从心脏、躯干走向四肢的末梢。

带状泡疹:

头尾隔姜灸;

古代用蜘蛛网盖住泡疹点之(一周左右愈);

现在可用干绵花代替蜘蛛网,涂凡士林固定,点火;

全蝎烤干,放入胶囊里吃,8-9粒。

针灸的禁忌

针而不灸,灸勿针,针经为此常叮咛,针灸并施徒试患者炮烙刑。

针灸大全: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灸的原则:痛灸到不痛—浓泡瘤,痛到不痛(到了好的皮肤);不痛灸到痛—脂肪瘤,不痛到痛(到了患处)。

热症不灸(感冒、发烧、痔疮),多汗、津液的地方不灸(头、脖、腋下、手掌、眼睛、阴部)。

针灸的急救法

1、针人中(嘴唇至鼻,三分之一处,从下向上倾斜剌入);

、手十宣放血(大把抓住病人的手,快速针刺指尖放血);

3、足十宣放血;

4、双脚涌泉(针斜入一寸半);

5、百会放血(清凉之感,凉到眼睛可睁眼,凉到嘴巴可说话)。

火罐的使用时机

蚂蝗吸血排毒。

用火罐:1、溃疡(化脓);、淤血;3、关节扭伤,在痛的地方放血。放血从暗黑色放到颜色变淡。

不上火罐:腋下、乳房、头部、痔疮,刺破后火罐吸出

针灸穴位的丈量法则

同身寸(对方中指弯曲,两横纹间为一寸;三指并拢为两寸;四指并拢为三寸),一般用于四肢上或经络之间;胸腹有独立的丈量方法——均等法。

针刺的深浅讨论

下针注重节气:春夏下针浅,秋冬下针较深。

病在肺刺皮毛,在肾刺入骨边。中医认为:皮毛——由肺来管理;肌肉——由脾来管理;血脉——由心来管理;骨——由肾来管理。

背薄似饼,腹深似井。

一般针刺入穴方法

穴位的位置:肌肉间,肌骨间,肌筋间,筋筋间,筋骨间,

成人与幼儿的不同

成人与幼儿不同的入穴方式

1.成人留针(留针0分钟左右);

.幼儿单刺(14岁以下)

出针时,中指压于皮肤上,拇指与食指慢慢上提针,快要出针时,停留3-4秒钟,可不出血。

下针的时候要求病人采用卧姿。

药不暝眩,疾弗蓼(药不产生暝眩,病不会好)

因姿势不好的晕针:可刺激人中。

现代常用的针号概念

针号:越小越粗,尺寸号越小越短。

一般用3、8号(硬),(15=一寸半),肌肉、四肢、身体

手、脚,用一寸针。

(3号3寸针)用于透穴。

黄帝时代的九针型式(见针灸大全图)

十二经纳天干歌

十二經納天干歌:

甲胆乙肝丙小肠,

丁心戊胃已脾乡,

庚属大肠辛属肺,

壬属膀胱癸肾脏,

三焦亦向壬中寄,

心包同归于癸水。

——白话:每一个天干代表一个(有的代表两个)脏腑和一条(或两条)经脉。其关系是:甲为胆,乙为肝,丙为小肠,丁为心,戊为胃,己为脾,庚为大肠,辛为肺,壬为膀胱与三焦,癸为肾与心包。

甲乙(阴木是肝,阳木是胆)属木,丙丁(阳火是小肠、阴火是心)属火,戊已(阳土是胃、阴土是脾)属土,庚辛(阳金是大肠、阴金是肺)属金,壬癸(阳水是膀胱、阴水是肾脏)属水。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古人把内脏分为五脏和六腑两大类:五脏(收藏系统为阴)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消化系统为阳)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此外还有一个心包络,它是心的外卫,在功能和病态上,都与心脏相互一致,因此,它也是属于脏,五脏和六腑互为表里关系。

西医是看形,化学医学;中医(学中医悟最重要)是看神,物理医学(注重:速度、时间、温度、压力)。

人的体温的来源是心脏。

倪海夏医生健康人的标准:

1、正常的胃口,不会超量吃,也不会沒胃口,饮食津津有味,一日三餐有正常的饱与饿感。

、每天早上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上大号,如果沒有就要注意了;

3、一天小便五到七次,夏天出汗多自然小便就少些,冬天出汗少自然尿就多些,小便顏色呈淡清黃色;

4、每天睡觉一觉到天亮,沒有失眠或无故会半夜醒来等现象;

5、一年四季无论在北方或是南方,每天晚上睡觉时双脚必須露在外面,一盖被就热的受不了,常年都感觉头面冷而手足温热;

6、每天早起时都有阳反应,男人要勃起,女人要感觉双乳很敏感。

十二经纳地支歌

十二经纳地支歌(用于诊断、验证):

肺寅大卯胃辰宫,

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胱酉肾心包戌,

亥焦子胆丑肝通。

子午流注针法的开穴,分有纳干法、纳支法两种。纳支法又称广义的纳支法,它是以一天中的十二地支时辰配十二经来取穴。

寅时(3点到5点)为肺经,

卯时(5点到7点)为大肠经,

辰时(7点到9点)为胃经,

巳时(9点到11点)为脾经,

午时(11点到13点)为心经,

未时(13点到15点)为小肠经,

申时(15点到17点)为膀胱经,

酉时(17点到19点)为肾经,

戌时(19点到1点)为心包经,

亥时(1点到3点)为三焦经,

子时(3点到1点)为胆经,

丑时(1点到3点)为肝经。

肺为白色;心为赤色的——产生手掌的颜色(肚脐以上的地方,肺和心的颜色混合而成,健康为粉红色),肝是心脏的妈妈(木生火),肝病病人的手掌是暗红色。

有东西在里面中医成为实;没有东西在里面中医为虚。

睡觉到晚上1点就一定醒一般患胆结石,胆发病一般晚上11点1点钟。

十二正经之井荣俞原经合穴

十二正经: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分六阳经和六阴经。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下针注意——手不过肘、脚不过膝歌:阳日阳时气在前,血在后兮脉在边,阴日阴时血在前,气在后兮脉归原。阳日阳时针左转,先取阳经俯病看,阴日阴时针右转,行属阴经脏腑痊。

阴经五行的排行(属性):木火土金水。

十二正经之井荣俞原经合。

阳经五行的排行(属性):金水木火土。

经络:每一条经都有它的络穴,阳经比阴经多一个东西—原穴,每一个穴道都有它的属性。

岐伯日: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荣;病时间时甚者,取之俞;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命回味主合。是谓五变也。

病得越深,下针刺井穴(手脚的末梢),治疗效果很快(心、肝、脾、肺、肾均可采用)——厉兑穴(井穴):足第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青色主肝,红色主心,脾主黄色,肾主黑色,肺主白色——病有颜色的变化时,下针刺荣穴。

病以时间为规律发病,下针刺俞穴。

病人的声音发生变化,下针刺经穴。

女人面大,音沙,骨粗——孤独到老的相。

病在胃,因为饮食没有规律产生(暴饮暴食,喝酒等)的疾病,下针取合穴。

保持七、八分饱,训练胃气是对胃最佳的状态。

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原穴是安五藏(不平衡时)用,冬天刺井穴,声音主长夏取俞穴,味(味觉和嗅觉)主秋取合穴,

春、夏、长夏、秋、冬。

长夏(一个月):节气在转换的时候,季节的交换。它的位置在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冬春之交。(春夏之交——春天的最后两周,夏天最初的两周)。

春夏养阳(无形的,看不见的:气、力),秋冬养阴(有形的、看得到的)。

当有肝病时,先治脾或胃,将病停止在肝;得了肺癌初期,先治肝;治疗肾脏,先固心;心脏好的手脚温热;心不好先去强肺。

任脉与督脉

任脉:女子任也(怀孕生子)。全身的阴之所在。

督脉:全身的阳之所在。全身的动能都在督脉,谨记:不要让人碰你的脊椎骨(龙骨)。

任脉和督脉交接在人中,

任脉:4个穴道——起于会阴穴、曲骨穴(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神阙穴(肚脐)、水分穴、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廉泉穴、承浆穴。

急救:用三寸的针对着会阴穴下针,对着心脏的方向。

对称治疗:会阴穴和百会穴相对,会阴穴痛扎百会穴。

中医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身上直走的为经,经与经之间有联系为络。

任脉是所有阴经的汇集。

曲骨穴和神阙穴平分成四段,每一段为一寸。曲骨穴上一寸为中级穴,中级穴上一寸为关元穴,关元穴上一寸为石门穴,石门穴上一寸为阴交穴,阴交穴上一寸为神阙穴,肚脐下一寸半为气海穴。

气血运行:后(督脉)升前降(任脉)——气血由督脉上升循环到任脉下降。

道家练气:内视(耳朵闭、眼睛闭、嘴闭、鼻子闭)——打坐练气关键关元穴。

脖子是冷却的枢纽。

下焦是水(肾)火(小肠)同源的地方。

曲骨穴一般不灸,治疗白带(妇科问题)、小便、膀胱、尿道发炎。

近取穴:附近的问题针就近的穴道。

下针的手法—平补平泄(左转右转):感觉酸麻涨(正常感觉)——说明气至(针旁边一圈粉红色)。

中级穴:膀胱之募(开口的地方)穴——治疗膀胱的问题,针灸均可,下针留皮肤上一寸左右。

俞募治疗法。

中医是平衡的观念。

采用灸大部分用于寒症。

区分寒热——寒:清淡、苍白、按着隐隐作痛、脉(沉、慢、细);热:燥热,鲜红、按着剧痛、脉(洪、大、数)。

辨症论治。

怀孕时均腹部的不下针。

关元穴(一个大穴,命门所在):小肠(中医注重,称为第二个心脏)的募穴——每天灸关元(保健,提升生育能力),练气的关键——最好隔姜灸。

月经痛(因为寒)——灸关元穴,灸到双脚热,表示子宫淤血散。

小肠的余热到脚,心脏的余热到手。

常做腹式呼吸加强小肠的动力。

血管破裂是因为有里寒。

病症:肌肤甲错——又称“肌若鱼鳞”,脚踝至脚肚子这一段皮肤粗糙、干燥、角化过度,故外观皮肤褐色,如鳞状,通常是体内有瘀血的一种外候。

石门穴:三焦的募穴。

石门穴与关元穴之间中点为绝育穴—妇人禁灸。

小肠又称红肠;大肠为白肠。

阴交穴:三焦的募穴。

任脉经穴篇

任脉:4个穴道——起于会阴穴、曲骨穴(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神阙穴(肚脐)、水分穴、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廉泉穴、承浆穴。

神阙穴:位置在肚脐,禁针(传说下针不能大便),常用隔盐灸,中风,肠道问题。

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胃的募穴,胃的病、恶心呕吐都针灸中脘穴,下针一寸即可。

下脘穴(中脘穴与神阙穴的中点):太阴任脉之会,治疗溃疡。

建里穴(中脘穴与下脘穴的中点)。

水分穴(下脘穴与神阙穴的中点):治疗水肿的穴道,针灸均可,

喝的水到胃里(水分穴)被汽化,变成汗或小便,吃得食物的水才有办法进入小肠。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上消:喝饮百杯不解渴;中消:吃百碗饭不能解饥;下消:阳不举。

小儿14岁以下,流鼻血是正常(会流鼻血的小孩不会高烧,流鼻血是释放压力的现象),大人流鼻血需要治疗。

痛的观念:根本来自压力不是发炎。

会郗治疗法: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腑(消化系统: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会中脘、藏(心、肝,脾、肺、肾)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骨会大杼、血会膈俞、脉会太渊、气会膻中。

上脘穴(巨阙穴与中脘的中点)。

巨阙穴(胸骨下端与中脘的中点):心之募穴,治疗心病,下针一寸即可。

梅花灸:以中脘穴为中心,上下左右各一寸的位置加中脘穴用生姜进行灸称为梅花灸——治疗一切胃病,有出血现象不灸。

补泄手法:扎针留豆许,气到往下推一点为补,往上提一点为泄。

鸠尾穴:不能灸但是能针。

气管:中医称重楼。

玉堂穴:鸠尾穴与天突穴中点

膻中穴(玉堂穴下一寸半):气会膻中,呼吸等疾病、乳汁变少、咳嗽等治疗,强肺气。

华盖穴:玉堂穴与天突穴的中点。

紫宫穴:华盖穴与玉堂穴的中点。

璇玑穴:华盖穴与天突穴的中点。

心脏三针:下针天突穴、巨阙穴、关元穴——治疗心痛。

廉泉穴和承浆穴常用于中风或面部中风,声音讲不出来等。

督脉穴道(8个穴道):长强穴、腰俞穴、阳关穴、命门穴、悬枢穴、脊中中枢穴、筋缩穴、至阳穴、灵台穴、神道穴、身柱穴、陶道穴、大椎穴、哑门穴、风府穴、脑户穴、强间穴、后顶穴、囟会穴、上星穴、神庭穴、素髎穴、水沟穴、兑端穴、龈交穴。

长强穴: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主治痔疮的根本,常用穴。

痔疮:内痔——先血后便,不痛;外痔先便后血,很痛。

腰俞穴:第二十一椎,治疗月经不来,不常用。

命门穴(生命之门):肚脐正对面的位置,第十四椎下,针灸均可,治疗剧烈的头疼

阳关穴:第十六椎下,治疗腰痛,针灸均可,不常用。

悬枢穴:第十三椎下,治疗腰痛,三焦经过的地方。

脊中穴:第十一椎下,在脾的正后方,下针不灸,治疗黄胆,便血。

第七椎位于:两个肩胛骨下方线与脊椎的交点。

筋缩穴:第九椎下,位于肝(肝主筋)的正后方,治疗抽筋、癫痫,针灸均可。

癫痫狂(均有便秘)眼诊断法:眼睛上方的眼白有三条犹如鸡爪般血丝连接瞳孔(易治),瞳孔上下均有三条血丝(难治),眼睛下方的眼白有三条犹如鸡爪般血丝连接瞳孔(不治)。

消渴穴:第九椎和第七椎的中间,诊断治疗糖尿病,压有痛可能有糖尿病,针灸均可。

至阳穴:第七椎下。

十四椎一下的病属于滞,十四椎到第七椎横着痛属于阳维脉的病——治疗近取穴。

灵台穴:第六椎下,血会的位置,诊断压有痛,与血癌有关。

神道穴:第五椎下,有心脏病在神道穴压有痛。

身柱穴:第三椎下,灸身柱穴能长高并强壮。

陶道穴:第一椎下,辅助大椎穴。

大椎穴:第一椎上,治疗解热退烧。

后脑勺发际越低的是忠臣,

哑门穴:风府穴下半寸位置,对着舌根位置下针,不灸。

风府穴:后脑勺下方,不灸,治疗中风。

脑户穴:下针不灸。

强间穴:下针不灸。

后顶穴:百会一寸半位置,辅助百会,治疗头痛。

孩子的头上发旋是顺时针,下一胎是他的同性,孩子的头上发旋是逆时针,下一胎是异性。

百会穴:头顶正中心,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之一。

额头比较短比较笨,眉毛长在发际和眼睛中间容易做官,眉毛短容易做师爷。

上星穴:米粒灸(7、9、11壮),治疗鼻窦炎

头上没有阴经,阴经只到脖子。

神庭穴:不针常灸。

头部穴道常治疗精神类疾病——近取穴。

素髎穴:鼻子正中央,不针不灸,一般放血。

水沟穴:人中,治疗面部疾病。水沟穴平无子,水沟穴深有子之相。

兑端穴:上唇的中间。

龈交穴:两门牙之间,治疗牙痛。

手太阴肺经:肺(传导之官),肺藏魄(白天见鬼),肺是气之本,肺主皮毛,开窍在鼻,肺主忧,属于燥金,哭的声音来自肺。

情智:肝(木)主怒,心(火)主喜,脾(土)主思,肺(金)主忧,肾(水)主恐。——五行相生相克,喜胜忧。

头上发油是气的一种表现,身体状态好。

长眉(肺管)代表长寿。

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

五脏逼毒法:逼肺毒:深吸一口气,两手交叉举高至头顶,脚掌着地,发“口四”的音,一直将气全部吐完,最后(最关键),再提肛门,再发“口四”。每天五到六次。

手太阴肺经穴道:起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止)共11个穴位

阴经五行的排行(属性):木火土金水。

十二正经之井荣俞原经合。

肺的血气运行时间是早上3-5点,肺气是从左到右走,肺的下方是肝脏,它的运行是从右到左,运行时间是早上1点到3点。

左右手的脉是不同的,正常的肺脉(浮脉):秋天摸脉气在皮毛。

肺:法象天幕,正常人皮肤和毛发、头都是冷的,手脚都是温热的。

中府穴:手太阴肺经第一个穴道

云门穴:肺的募穴,治疗咳嗽。

下针的补泄手法:顺为补,逆为泻,虚症(喜按,舒服)则补,实症(拒按,痛)则泻。

天府穴:治疗流鼻血,对称治疗,左鼻孔流针刺右边的天府穴。

侠白穴:天府下一寸,加强天府的效果。

尺泽穴(肺经的子穴):大筋的外侧,治疗肺的实症,手臂的神经痛。新病为实,久病(一个星期以上)为虚。

孔最穴(肺经的郄穴):尺泽穴下三寸,灸不入针,治疗炎症,治疗痔疮。

列缺穴:主任脉,治疗任脉有问题。手太阴肺经的络穴。

经渠穴:手腕高骨之下。属金,又称本穴。

太渊穴(肺经的母穴):脉之会。是俞穴属土,治疗脉的疾病,肺的虚症。

鱼际穴:荣穴属火。

少商穴:井穴属木,一般放血,治疗扁桃腺发炎,退烧。

天生反关脉的人非富即贵。

大肠经气血运行时间上午5-7点,腹部按摩顺时间按,肺与大肠(表)是表里。

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穴计有:起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止)。共二十穴

阳经五行的排行(属性):金水木火土。

十二正经之井荣俞经合。

中医讲吸气是肾管,吐气肺管。

商阳(井)穴:左手食指,治疗退烧。

二间(荥)穴(大肠经的子穴):治疗大肠实症。

手不能梳头三焦经、手不能往前抬大肠经,手不能往后小肠经。

三间(俞)穴:治疗手指肿痛。

实症与虚症:实症:痛,时间一周之内,用子穴泻它;实中带虚——酸少痛多,先泄后补;虚中带实——痛少酸多,先补后泄;虚症:酸,补它。

合谷(原)穴(病经):隔姜灸合谷治疗脸多油和青春痘,下针治疗牙痛。面部和口部的疾病优先下针合谷治疗。

左食指:食指的基部开始第一段为风关,第二段气关,最后一段是命关。(小儿)

阳溪(经)穴:使用较少。

开四关穴:下针双合谷和双太冲。

偏历(络)穴:治疗肩痛、头痛、耳鸣。

温溜穴:偏历穴上两寸,大肠经的郄穴。

曲池(合)穴:属土,大肠经的母穴,治疗大肠经的虚症。肚脐以上

下针捻转法:快速过去,慢慢回来。补是采阳术,旋转5下,泄是采阴术,旋转6下。

手三里穴:又称扭伤穴,治疗所有扭伤均可针这个穴道。

所有受伤是事后不是事前:摔下去之后是起来得太快,如摔下去后保持同样的姿势3分钟,让身体身体适应这个姿势就不会受伤。

肘髎穴:常常打网球受伤的地方,可下针和放血。

手五里穴:有大动脉,禁下针。

臂臑穴:肩髃穴下两寸,治疗中风的大穴。

禾髎穴:鼻孔与嘴唇的中点。

迎香穴:治疗鼻窦炎。

脸上只针不灸。

杨氏正筋·单指理筋归槽复位法六大优势

1杨氏中医筋伤祖传技术,四代传承,临床实战实用医技。

杨氏正筋疗法独有“十字锁筋法”“消肿术”“化结术”“归槽术”等。

3临床治疗疼痛疾病,长久性好,恢复率高。

4专治临床陈旧性损伤,十年以上的疼痛疑难杂症。

5不正骨而治全身疼痛麻木,筋伤疼痛才是临床导致疼痛麻木传导的根本原因。

6筋伤治疗最安全,力度小,用巧劲,不复发不反弹,手法即学即用。

五大特点

1真正治好不是暂时缓解,临床后期长久性最好,不复发,不反弹,有效解决临床正骨效果不持久反弹问题!

专治临床疑难筋骨疼痛疑难慢性病,医院治疗不好的病,针灸正骨效果反复不能解决的疼痛,几十年的筋病,骨病疼痛,完全不需要正骨,正筋归槽才是解决临床疑难病的真正对症疗法!

3正筋手法四两拨千斤,坚决抵制大力,暴力的手法发力,要求一指发两斤的力就足够,正筋手法要求手法力度轻巧透柔,寸力治病,患者能接受,不引起因手法力度大造成患者不能忍受带来的自身筋膜保护性痉挛,男女都可以学会掌握。

4徒手治疗人体大小筋包,筋钙化点,筋结,运用家传手法理筋化结散结,徒手消肿塑型,针对一切人体肿胀,包括膝盖关节积液,外伤肿胀,高低背,筋膜增厚,寸力归槽,无痛治疗,好学好用,省时省力,打破传统西医治疗踝关节扭伤后冰敷48小时才可以手法治疗,正筋疗法脚扭伤后马上手法治疗,现场拍照片对比。

5手法运用可以达到速效治疗,轻伤1到3次,陈旧性疑难疼痛筋骨伤,按照疗程治疗可以恢复。

二、主讲内容:

前两天专讲全身筋伤,第三天专讲正骨,三天时间筋出槽和骨错缝都可以学习。并一一详细讲解,让您学会所有祖传实技!

(一)筋出槽离位理论概述、筋出槽离位后的变性形式、望诊和触诊摸法练习

(二)学习正筋五法——寻龙定穴法,十字锁筋法,点线面三位归一法,深压痛通淤阻法,十字正骨法的临床练习

学习正筋五术——正筋理推软筋术,正筋瞬弹归槽术,正筋环顶化结术,正筋特色消肿术,十字正骨术

颈部筋伤专区

1落枕

富贵包

3顽固性偏头疼(特色拨筋归槽现场摆脱多年顽固性痛疼)

4小儿肌性斜颈(针对小儿歪脖子病,疗程调理可以康复)

5神经根型颈椎病导致手麻(1-5次解决手麻胀痛)

6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晕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不需要正骨)

7颈椎性耳鸣耳聋

8颈椎强直酸紧疼痛

9语言和吞咽障碍(针对中风偏瘫后遗症导致的流口水及言语不清)

10咽炎

肩臂筋伤专区

11肩部闪筋出槽(肩部损伤初期,功能不受限)

1肩周炎(肩关节粘连,功能受限,长久性康复)

13三角肌滑囊炎

14肱二头肌痉挛肌腱炎(针对二头肌闪筋,肌张力过高)

15小臂筋包筋出槽(针对小臂部一切软组织筋伤出槽,筋包,筋膜炎)

16拇指和小指闪筋不能持物,严重不能用筷子拿水杯(抱孩子,腕关节扭挫伤导致不能持物)

17腕关节综合症(腕关节不能下压,一次减轻,正中神经卡压导致手麻,手胀)

18腱鞘炎

19指关节扭伤(徒手消肿,恢复关节功能)

0指关节末梢神经导致指尖木(末梢神经形成的筋结点导致麻木)

腰背部筋伤专区

1肩膀筋膜增厚症(徒手松解筋膜)

肩胛骨粘连(陈旧性肩胛骨粘连疼痛)

3背部筋膜炎(针对常年后背重痛)

4肌肉僵化症(常年筋膜僵硬,僵尸背,铁背)

5冈上肌腱炎(冈上肌大筋包,筋膜增厚)

6背部闪筋出槽

7棘上韧带钙化点导致顽固性后背(外伤导致棘上韧带形成钙化点)

8腰肌劳损(十年以上劳损,竖脊肌变软,酸痛减轻)

9腰肌筋膜炎

30腰三横突症

31腰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治腰一绝手法)

3腰骶棘上韧带钙化点导致顽固常年性腰痛(腰骶筋膜增厚,类似富贵包,长年要痛不愈,腰部手法专治)

33坐骨神经痛(腿痛腿麻,臀部酸痛)

34坐骨结节痛(1到5次)

35阔筋膜张肌出槽(1到5次)

36股骨头坏死(三期前)

37骶管囊肿导致腰痛

38梨状肌综合征

39臀上皮神经炎

腿部筋伤专区

40腿部运动拉伤(浅筋膜拉伤与深筋膜拉伤)

41腿部陈旧性大筋包(化结手法一次化结大的筋包,可拍照片对比)

4膝关节滑膜炎(一环三筋专治滑膜炎)

43半月板撕裂损伤(手法辅助半月板修复)

44膝关节骨刺增生导致不能下蹲(一环三筋配合关节活动)

45膝关节积液徒手消肿,不复发(正筋特色徒手消肿,针对膝关节积液)

46小腿抽筋酸胀剧烈(针对夜晚疼痛不能入眠)

47陈旧性踝关节扭伤导致关节肿胀(消肿,排淤血,徒手消肿排淤血,拍照对比)

48足底筋膜炎

49足跟痛(顽固性跟痛症)

50腿后侧筋短长短脚

51跟腱炎

女子美容男科妇科专区

5乳腺增生(徒手化结,大的硬块变软变小)

53拨筋青春美容术

54顽固性胃痉挛(手法配合艾灸,专治顽固性胃病)

55脏腑减肥

56男性肾虚及前列腺炎(手法配合艾灸,治疗长久性前列腺炎)

57女性宫寒痛经(手法止痛,配合艾灸)

58腹股沟疼痛(正筋回槽)

59徒手塑型(塑型,瘦腿,可拍照对比)

60产后身体疼痛(产后疼痛及月子疼痛)

杨氏十字正骨,颈椎,胸椎,腰椎两个方向的正骨手法,轻巧,安全

三、专家介绍:

王文浩:中医世家,毕业于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杨氏正筋疗法第三代传人,中推杨氏正筋疗法专题授课专家讲师,中推中医专家委员会委员,杨金凤老膏药铺创始人。传承杨氏正筋疗法已十余年,从小耳濡目染跟诊看病,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在家传的基础上,将中西医理论结合,更加丰富杨氏正筋疗法体系,遵从家族意愿,发扬中医传承特色,让更多想学习祖传实用技艺的学员能如愿以偿!

咨询电话--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mlm.com/lctx/128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