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膝盖疼会是病吗预防儿童骨骼疾病,家长

文章来源:膝滑膜炎   发布时间:2021-11-2 16:39:25   点击数: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孩子的骨骼健康一直是家长的心头病。近日,贵阳晚报走医院、医院骨四科,举行了一次大型公益健康系列讲座。科室主任、主任医师栾波领衔科室专家团队,为家长朋友们就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儿童骨折后存在的问题、如何处理以及骨折后期的就诊治疗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栾波:医院、医院骨四科主任、三级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贵阳市骨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国际Llizarov技术研究与推广学会中国组委员(ASAMIChina)委员、国际创伤与矫形(SICOT)中国部足踝外科常委、SICOT中国部儿童骨科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常委、国际Ilizarov技术研究与推广学会中国组委会委员、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贵州省小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常委、贵州省康复医学会创伤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王积辉:副主任医师、医院、医院骨四科(足踝,小儿骨科)副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会员、中国外固定学会委员、中国肢残委Ilizarov技术学组委员、贵州省康复医学会委员、贵州省骨科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委员,擅长小儿骨科、骨病及矫形、四肢骨科创伤等骨科专业。

栾波表示,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儿童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各种意外引发的儿童骨折案例也随之增加。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摔倒、游戏、竞技性运动、交通事故伤之外,造成儿童骨创伤的,最早可能发生在生产时。对此栾波进一步解释说,这主要与接生的医务人员用力不当、迅速结束产程,而导致助产力过大等因素有关。此外,一些新生儿的骨骼本身就有病理改变的,由于其成骨不全,在轻微外力的作用下,也可能导致骨折。

要注意的是,孩子骨骼不是成人的缩小版,相比成人来说,儿童骨骼胶原含量高,同骨骼周围的骨膜、肌腱、韧带相比,骨骼不够强韧,容易造成骨骼周围处的撕裂性骨折。同时,儿童骨骼的生理特性又与成人不同,一般儿童的骨膜厚、强度大,外伤后骨膜完整,症状不明显,这就需要家长时刻注意观察,避免儿童遭遇骨折后,却又没能及时就医,延误病情。

另一方面,儿童新陈代谢比成人快,相对来说,其血供好、骨膜愈合能力也较强,所以儿童遭遇骨折后,只要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其患处的自行修复能力和速度远远高于成人。如婴幼儿骨折后,一般3周即可开始进行功能锻炼;3至8岁孩子骨折后,不超过1个月即可进行康复锻炼等。所以儿童骨折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正确处理、科学治疗。

孩子好动妈妈来学护子知识

?孩子膝盖常疼痛会是病吗

提问:小孩经常说膝盖疼痛,医院检查,医生说这是生长性骨骼疼痛,不用在意。请问这种情况需要注意什么?

王积辉副主任医师:当小孩子出现膝盖疼痛时,医院进行针对髋关节的详细检查,确认是否有疾病发生,或是有无滑膜炎的情况。在排除这些病变以后,如果孩子在无其他症状的情况下膝盖疼痛,则可解释为生理性疼痛。

生理性疼痛主要发生在夜间,因夜间的脑垂体分泌比较旺盛,人的身体状态比较放松,骨骼和肌肉发育速度不匹配所致。若小孩子在白天的活动中并未发生疼痛的话,家长不用在意。另外,如果是滑膜炎的话,孩子可能会有发热、关节处肿胀等表现;如果是生理性疼痛,孩子一般不会有外伤或是其他疾病症状。

?预防骨骼疾病新生儿要做两项筛查

提问:我妹妹再过两个月就要生产了,请问专家孩子出生以后可做哪些筛查,能及时发现骨骼疾病?

栾波主任:对于一个月以内的新生儿,家长要做的筛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髋关节脱位筛查,一是马蹄足内翻筛查。髋关节筛查多是检查婴儿的臀纹,看是否对称,但是也有一些较胖的婴儿可能会出现臀纹不对称,但髋关节无恙的情况;马蹄足内翻则是要观察孩子足部形态是否有问题。

此外,还应为孩子检查后背脊柱是否有异样出现。需要提醒家长的是,有些孩子全身可能会出现咖啡斑,这种情况多是因为脊柱问题。当孩子1岁开始学走路时,家长还要注意孩子是否有O形腿或是X形腿的情况;在孩子10至15岁生长高峰期时,家长要注意孩子是否有脊柱侧弯出现。

?骨折手术后多久可以锻炼

提问:我家孩子之前做了肱骨髁上骨折手术,请问一下孩子手术后多久可以开始进行康复锻炼?

王积辉副主任:孩子之所以会肱骨髁上骨折,是因为小孩子的骨骺没有发育完全,在骨骺的部位受伤时就会容易发生骨折,所以术后复健非常重要。

  

建议术后拆除石膏一个月左右可以开始功能锻炼。主张小朋友自主活动锻炼,并不主张医学强行锻炼。一般拆除石膏以后,骨骼恢复已经达到不错的状态了,所以术后一个月就可以开始锻炼。

?包襁褓也有讲究

提问:我听说有些包襁褓方法不当的,会使小孩子发生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请问如何预防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包襁褓有什么讲究?

栾波主任:在新生儿期给婴儿捋腿和捆腿的“蜡烛包”襁褓方式是错误的,会导致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发病率增加十倍。所以家长要运用正确的包襁褓方法,让婴儿的腿能自由活动,减少髋关节的发病。对于有其他造成这种疾病危险因素者,要在新生儿期就进行体检和超声检查,如有异常尽早干预,能最大程度提高DDH的治愈率和减少致残率。

  

正确包襁褓有四个步骤:1.将毯子的上角往回折,将婴儿放置在毯子的上方,头部处于折角上面的位置。2.提起毯子的一侧,贴着婴儿一侧肩膀,裹住身体压在另一侧下。3.叠起婴儿脚下毯子的末端,折向胸前,注意脚下留出一些空余,让婴儿腿脚有活动空间。4.提起毯子的另一侧,包住婴儿的身体,将尾端压在婴儿身下。

儿童易骨折仔细观察和检查很重要

?眼下正是孩子们的暑假时间,没有了学业束缚的孩子们都会到户外玩耍。然而因孩子年幼,玩耍过程中很可能有不当行为出现,导致自己受伤。根据统计,2岁至7岁的孩子发生骨折的几率为44%。这个数字,让活动当天来到现场的许多家长感到心惊。

▌易骨折部位:肱骨髁、尺桡骨、锁骨以及胫腓骨

栾波主任表示,根据不完全统计,儿童最容易发生骨折的四大部位,主要分部在肱骨髁、尺桡骨、锁骨以及胫腓骨的位置。

肱骨髁上与尺桡骨位于人体手臂。这两个部位的骨折多是因为孩子从高处跌落时,手部撑地所致。而锁骨骨折不一定是直接暴力所致,间接暴力也会导致锁骨骨折。另外,胫腓骨位于人体的小腿部,当中最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是胫腓骨远端,也就是脚踝这个骨骼薄弱区域。

由于儿童的骨骼情况与成人不同,因此当孩子发生骨折时,不能简单按照成人骨折的常规方式来处理。如儿童常见的骨骺骨折,一旦得不到及时、科学的处理,后期很可能出现畸形,或导致肢体长短不一。

栾波表示,儿童骨折类型有很多,如青枝骨折、骨膜下骨折、骨骺损伤、病理性骨折等。而针对不同类型的骨折,处理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切勿按照民间的一些不科学的方法来处理。如骨膜下骨折,这是一种完全性骨折,由于其临床症状表现并不明显,所以多需经过拍片才能确诊。而一些缺乏相关常识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遭遇拍片的辐射,要求医生靠“摸”来确诊,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很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急救处理:灵活应变切勿错误搬运

栾波说,当儿童骨骼受创时,在现场要灵活机动,利用周围一切资源,如书本、围巾、衣服、木板等,将儿童受伤部位固定,避免移动。另外,如出现出血情况,可进行包扎、贴创口贴,或临时现场止血。止血点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在中指指根两侧、手腕脉搏处、手后臂内侧中心、大腿内侧中心等,通过按压和捆绑可达到止血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移动伤者时,如随意扛、背、拖拉等错误的方式会造成患儿二次损伤。所以移动的方法需有讲究。对此栾波进一步解释说,通常情况下,正确的方式有以下6种。第一、扶持法,即搀扶着病人,尽量避免受伤部位活动或受力;第二、抱持法,搬运者一手在伤者膝盖处,一手拖住伤者背部,伤者需一手搂住搬运者的脖子,保持自身不晃动;第三、背负法,搬运者和伤者都需身体向前倾斜,使伤者完全趴在搬运者背上,保持稳定;第四、椅托式,两位搬运者面对面抓住对方的双手,一高一低,形成椅子状,让伤者坐在上方,双手分别搂住两位搬运者脖子,保持平衡;第五、椅式搬运,搬运者两人一前一后,在中间放一块木板或椅子,伤者坐在上方后靠在后方搬运者身上,以免活动;第六、平卧托运式,搬运者两人一人平拖住伤者上半身,一人平拖住伤者下半身,使伤者成平卧状。

  

栾波表示,儿童骨折因其解剖、组织结构的特殊,病理改变复杂,所以作为家长切不可凭借自身的经验,为患儿骨折处进行自行复位,须在经过上述正确处理后,医院救治。

▌骨折修复:喝排骨汤并不合适

小儿骨折的发生,往往出现在很多家长习以为常的环境中。例如眼下许多小区流行的滑滑梯、滑板、跷跷板等娱乐设施。栾波提示,家长在带孩子乘坐娱乐设施时,首先要选择正规场所的娱乐项目,不要选择年代久远、久未修理的设施;孩子在玩耍过程中,家长要做好监护工作,不要沉迷于手机或是与他人聊天;有条件的话,家长可为孩子准备一些防护装备,如护膝等。

  

另外,无论是健康的孩子或是骨折患儿,许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进补排骨汤,认为可以补钙。其实这样的观念并不正确。栾波解释,在儿童骨折的早期(以半个月为准),饮食应当以清淡为宜,通常过了2周后,再适当补充高钙、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骨再生主要依靠骨膜、骨髓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胶原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排骨汤中的主要成分却是钙、磷,并非骨胶原,大量摄入排骨汤还会导致儿童体内有机质的比例失调。

◆◆◆

稿件来源:贵阳晚报

页面编辑:小编亚亚责任编辑:小编崔崔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mlm.com/jbzl/12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