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精华中医妙语122句

文章来源:膝滑膜炎   发布时间:2018-8-27 21:15:10   点击数: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扇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泌精神乃滞。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四季脾旺不受邪。   、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如血室。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内侵膻中则为厥。

养生保健

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4.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6.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7.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8.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9.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0.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11.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12.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

13.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14.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15.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16.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17.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18.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中内容为转载,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期待您的原创投稿,邮箱:

qq.







































治疗白癜风
白癫风最有效治疗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mlm.com/hbyx/9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