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膝关节是全身最大关节之一,由股骨、胫骨和髌骨构成,关节囊内有连接股骨和胫骨的前、后交叉韧带,囊周围也有韧带发挥加强作用。在与股骨和胫骨相对的内外侧骨髁之间,有内、外侧半月板。关节周围有许多滑膜囊,部分与关节相通,囊内充满滑液,可减少关节运动时关节面之间的摩擦阻力。根据以上特点,膝关节同时也是人体内最复杂的关节,中医称“膝为筋之府”。
一
现代医学的分型、病因和疗法
1.关节面软骨退变:病因主要有慢性劳损、肥胖、骨密度下降、外伤等。保守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注射疗法等,手术治疗包括膝关节置换术、关节镜治疗等。
2.滑膜炎:病因主要包括直接遭受暴力打击、间接关节扭伤、长期负重劳损、剧烈运动、长期不正确的姿势习惯、关节退变等。治疗包括穿刺疗法、中药疗法、关节固定与功能锻炼等。
3.髌骨软化症:病因主要是患者自身骨质疏松、兼有膝关节关节长期劳损等。治疗主要有制动、物理治疗、封闭治疗等,严重者手术治疗。
4.半月板损伤:病因多由膝关节遭受扭转外力引起。治疗时,急性期需抽积液,如有关节交锁,可用手法解除交锁,严重者手术切除损伤的半月板。
二
创新诊疗实例
在介绍我们的创新疗法之前,先举几个临床病案:
案例一:17岁的高中男孩李某某,双膝关节肿痛三年余,病因不明,病情时好时坏,反复发作,几年来无法上体育课,去医院多次检查诊断为膝关节炎,关节积液。患者曾做过抽积液和关节注射治疗,虽略有改善,但仍随活动而加重。家长医院就诊,但均无明显疗效。医院寻求中医治疗,初诊患者双膝肿胀疼痛明显,行走不便,此次病情加重缘于行走路程较多引起,膝部检查关节饱满有压痛,积液体征明显,腰及腿部其它部位无麻木疼痛等不适。例行腰部检查,触及腰椎第3、4棘突附近软组织时,患者感到明显压痛。望诊可明显观察到患者腰椎棘突排列不整齐,有旋转移位。经患者家长同意,我们为他实施"无痛手法整脊治疗",数分钟的治疗结束,患者再次行走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原来不敢用力行走的双膝,现在能用上力了,虽然仍有胀感,但已无痛感,行走自如近常人。依据中医辨证论治,开具中药7剂,水煎服。7天后服完中药复诊,患者自觉双膝已无不适,腰部也无明显压痛,触诊检查双膝已无肿胀,再次巩固治疗后,患者痊愈。
案例二:61岁的林女士,双膝关节疼痛二十余年,逐年加重,近几年来疼痛肿胀明显加重,并且出现严重关节变形,影响了正常行走,医院诊断为膝关节退变、骨性关节炎、韧带撕裂、半月板损伤,建议手术置换膝关节。患者因惧怕手术,加之费用昂贵,遂经其他患者介绍来我院寻求中医治疗。初诊见患者行走迟缓,膝关节僵直、变形,双腿站立时呈“O”型畸形,手触膝关节发凉,下肢肌肉萎缩变细。另外,患者多年前曾患腰痛,现劳累后仍有腰痛腰无力。常规腰部触诊发现,腰椎变形,呈“S”型。根据我们的经验,为她实施腰椎“无痛手法整脊复位”,治疗结束后,嘱患者再次尝试行走,这时患者展开了紧锁的眉头,露出了笑容,自述双腿走起路来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感,膝关节的僵直缓解了不少。根据中医辨证结合口服中药治疗。10个疗程约两个多月后,患者行走基本正常,关节变形明显缓解,肌肉萎缩明显改善,下肢温度正常,不再怕冷,对日常生活已没有影响。
案例三:36岁林女士是一位专业摔跤运动员,平素身体健康,3周前训练时不慎摔伤右膝,当时膝关节红肿疼痛行走困难,拍X光片检查骨关节未见明显异常。外涂伤药、口服消炎止痛药后,红肿有所缓解,但目前仍疼痛较重,行走不便,寻求中医治疗。初诊见患膝略显肿大,站立和行走时疼痛尚能忍受,下蹲时疼痛难忍。问诊患者无腰痛及腰痛病史,但我们常规腰椎检查发现腰椎3、4节段棘突向左后方旋转移位,触之压痛明显,遂实施腰椎“无痛手法整脊治疗”,治疗完毕后,再次行走已与之前大不相同,行走站立已无不适,下蹲基本正常,只是停在半蹲位时膝部酸痛,根据中医辨证处方7剂中药水煎服。7天后复诊,自述膝部病证已无不适,仍在半蹲位时稍感不适,巩固治疗一次,又开具7剂中药口服痊愈。
三
创新诊疗观点
近年来,我们治疗膝骨关节炎达数百例,无一不是从手法治疗腰椎关节病入手,结合辨证口服中药而愈,有效率几乎达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无疑是颠覆了教科书的权威理论,也改写了传统的治疗体系。笔者认为腰椎关节紊乱是膝骨关节炎的真正病因或主要病因之一,腰椎手法整脊结合辨证口服中药是对因治疗,治本之道。而目前权威理论所描述的病因只局限在膝骨关节炎的诱发因素或表面现象,如劳损、退变、磨损等,而这些多是由于腰椎疾病导致膝关节的肌力不平衡后产生的结果,而非原因。关节的扭伤也往往是在肌力不平衡的基础上发生的,而膝关节的直接暴力损伤,虽非先由腰椎引起,但也可反向影响腰椎。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消炎镇痛、抽取积液、理疗制动等,多是对症治疗,手术治疗、如置换关节等均属无奈之策,不从根本病因上治疗,无法解决真正问题。
四
创新理论依据
根据《人体解剖学》,脊神经前支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的肌肉和皮肤,其中腰丛由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构成,腰神经均分别在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因此膝关节周围的神经必然从相关腰椎的椎间孔穿出,如果腰椎关节发生位移或紊乱,必然会影响到穿过椎间孔的脊神经,导致包括膝关节在内的相关部位的肌腱、韧带、皮肤等产生疼痛、麻木、无力、紧张、瘫痪等,从而出现“肌力不平衡”现象,膝关节周围的肌力不平衡,早期可无明显不适,仅有关节活动僵硬不灵活,关节活动时有细小摩擦声、弹响声或上下楼时关节疼痛。这种情况多没有引起重视,若任其发展,便逐步形成典型的膝骨关节炎。另外,原发于膝的疾病如膝关节外伤,也可反向代偿影响到了相关腰椎的稳定性,进而加重膝关节疾病。因此既便先有膝关节外伤,从腰椎入手治疗也是有效的。
五
创新观点综述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膝关节疾病,不是一个局部疾病,它的根本病因绝大多数与腰椎关节病变有关。根据解剖理论,腰部的神经与膝关节密切相连,因此我们从治疗腰椎关节病变入手治疗膝骨关节炎,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并总结了以下规律:
▲膝骨关节炎患者多伴有腰部不适。部分也有不伴腰部症状者,但都能通过影像学检查找到腰椎疾病的相关改变。
▲没有腰部症状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在病变腰椎周围多伴有局部的压痛等症状,其压痛或轻或重。
▲膝关节损伤也可反向累及腰椎。
▲除手法治疗外,结合辨证中药口服也是必须的,这样才能达到治疗腰椎和膝关节周围的瘀血、水肿、粘连等,消除软组织的炎证目的,增强和稳定治疗效果。
▲经过腰椎关节的整复,膝骨关节炎的症状大多可立刻缓解,甚至完全消失。只有腰膝同治,才能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稳定。
我们的观点也改写了膝关节退变和骨质增生为膝骨关节炎主要病因的历史,因为退变是每一个中老年人的必然规律,既然是必然规律,那就无需改变,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中老年人都患有膝骨关节炎,所以增生或退变不是膝关节产生疾病的真正病因。而膝骨关节炎的真正病因,实际上是腰椎关节发生了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在临床诊疗中也发现所有的下肢关节病都可能与腰椎关节病变有关,如:髋关节疾病、股骨头坏死、踝关节疾病、跟腱炎、足跟痛等,稍后将再发文专门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