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点多,金冠武道训练馆里很是热闹,很有节奏感的“啪、啪”两响,脸上挂着汗珠的稚气孩子,旁边坐着等候的家长。初入门的还在小心翼翼地练习,有些小孩子则已经开始和教练对打训练,他们用力旋转、起跳、踢腿,目光紧盯着对手。
训练馆的总教练王赞是八极拳第九代传承人,今年23岁的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黄骅人,与武结缘已有13年。场外的他温和随性,说到动情之处会哈哈大笑、手舞足蹈;穿上训练服的他是场内的主宰,是不怒自威的教练,“吼”起学生来绝不含糊。
01
误打误撞十岁习武
王赞习武原因很简单。一个偶然的机会,电视上播放跆拳道广告,王赞的少年英雄梦自此被激发。“当时父母是反对的,因为我的年纪小,他们怕练跆拳道太辛苦。但在我的坚持下,再加上我小时候体弱多病,父母本着让我强身健体的初衷就答应了。”从此,10岁的王赞便踏上了习武之路。
没想到,和跆拳道的初次相遇让他怦然心动。“道服很帅!”这是王赞对跆拳道的第一印象。无论是周末,还是暑假,总有一个小男孩独自背着行囊从黄骅坐汽车去沧州学习跆拳道的身影。当问他觉不觉得枯燥、辛苦时,王赞坚定地摇了摇头:“因为喜欢,没觉得什么。”
初学者学习跆拳道,踢腿是第一道关,每天踢腿近2万次,很多人练了一天便受不了,王赞却从不言苦说累。凭着激情,王赞一直坚持着,从一个门外汉到跆拳道黑带四段,成为“师范”级高手,有资格申报国际教练、国际裁判,并有资格担任道馆馆长或总教练。
02
为了梦想咬牙坚持
训练中受伤、教练批评、格斗中受挫都是常有的事,但王赞从没想过放弃。王赞说:“每当遇到强手时,我就咬紧牙关,坚定自己的信念,好好练习,让自己强大起来,争取打败对手。因为只有取得好名次才能走得更远,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就这样,王赞凭借不服输的精神,15岁考入沧州体校,随后考到山东体育学院。
每次参加比赛前,他都需要进行1-3个月的高强度训练,既要控制体重,又要增长力量,每天只吃西瓜和半个烧饼,喝葡萄糖,训练七八个小时,甚至十小时之久。枯燥无味的训练生活,平常人难以想象,但在王赞眼里却是:因为喜欢,所以选择了,那么就要坚定地走下去。王赞笑着说:“你训练的时候,对手也在训练,这样想你就觉得没什么了。”
16岁时,为了参加山东省的比赛,由于训练量过大,王赞的膝盖患上了滑膜炎,但他依然咬牙坚持参加比赛。回家后疗养了三四个月,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坚决不让他再归队,但王赞依然没有离开跆拳道的世界,只是从此退出比赛,开始了执教生涯。山东、江苏、浙江都有王赞指导学生的身影,学生们获得的奖项更是数不胜数。
凭着对武术的喜爱,王赞一直在学习、工作之余勤奋练习。如今,他俨然已是“武林高手”,身负多门“武艺”:跆拳道、拳击、散打、拳术等,凡说得上号的功夫套路,他全是“好手”。
03
学以致用18岁开馆
“一直都在教外地的学生,我想教一批自己家乡的孩子。武术是我的特长,那我就应该充分利用。”
18岁时,王赞毅然决定放弃工作,回家开武馆。想到就干,当他向父母提出开武馆的想法时,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父母认为他年纪太小,还需要再沉淀沉淀,累积点儿经验。虽然父母不同意,但是王赞靠着自己的积蓄还是开了武馆。
那时候,他白天出去发宣传页,晚上在张贴栏里粘贴宣传海报到后半夜2点多。前来报名的家长,一听到王赞才18岁,就说回家考虑下,然后就没有了音信。有的一看馆长是个毛头小子,就摇摇头直接离开了……王赞笑着说:“当时还有社会青年到武馆寻衅滋事。万事开头难,只要能招生,我就不会让所有人失望。”起初,王赞带着12个学生训练,甚至有时候只给一个孩子上课,但他依然认真教授,一点儿不含糊。
“未曾习武先习德”,王赞一直以这样的标准要求学生,许多家长反应孩子变得比以前懂礼貌了,身体强壮了,注意力集中了……王赞认真负责的态度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慢慢地在家长朋友圈里传开了,王赞的武馆也被更多的人知晓。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如今已有许多是学生慕名而来。
现在,王赞已经开设了两个武馆,另外还有两个加盟的武馆,看到自己的武馆被人们所熟知、信赖,他觉得之前所付出的一切是值得的。王赞的学生们有的考到体育学院,有的开设武馆,有的被选送到省队、国家队预备队。
“不想当将军的并不是好兵,长江前浪推后浪,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走遍世界,拿个世界冠军。”王赞谈起未来的规划时这样说。
凭着一腔热血,王赞坚持把爱好变成了事业去拼搏奋斗,这就是90后男孩王赞,一个有梦想、不放弃、肯拼搏的跆拳道“行者”。
编辑/侯志慧
记者/刘学艳
赞赏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