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是夫妻还是情侣

文章来源:膝滑膜炎   发布时间:2017-2-20 18:15:47   点击数:
 

在谈到类风湿关节炎时,大家很自然的想到大名鼎鼎的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s,RF)。那么是不是有类风湿因子就必然有类风湿关节炎,而类风湿关节炎就必然有RF呢?

虽然现在大多数教科书谈到RF时会这样说:最早来自年Waaler的论文。但如果追踪下去就可以知道:年KurtMeyer在柏林的两名肝硬化和支气管炎的患者身体里就发现了RF。他用低于凝集剂量的兔抗绵羊红细胞抗体致敏「绵羊红细胞;然后用这个「被致敏的绵羊红细胞」去跟病人血清结合,发现绵羊红细胞凝集起来。他就此断定,病人的血清里存在一种细胞因子,它导致了绵羊红细胞凝集起来。不过在当时,KurtMeyer并没有想到跟类风湿关节炎有什么关联,因此该细胞因子还不叫RF。在发现这个现象后,Waaler深入研究从而确定该细胞因子是一种抗γ球蛋白抗体(即针对IgG的抗体)。在此后,Waaler和Rose发现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血清可以让被致敏的绵羊红细胞」凝集起来。他们就此命名该细胞因子为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s,RF)。

从RF的发现过程可知,测定RF的经典方法是这样的:

1,用低于凝集效价的兔抗绵羊红细胞抗体致敏2%绵羊红细胞。

2,该被致敏的绵羊红细胞在37°水温里孵育15分钟,

3,用不同稀释度的患者血清加入其中,在4°水温里过夜,

4,把加入患者血清的绵羊红细胞取出放置在室温下30分钟,观察绵羊红细胞的凝集效应。

如果绵羊红细胞沉积于管底成小红点,则为阴性。

如果红细胞在管底形成环状,四周有小凝集块,则为轻度阳性。

如果红细胞呈颗粒状完全沉淀在管底,则为强阳性。

当病人的血清稀释了1:16倍数(或以上)还有阳性,则可以认定为RF阳性。

为保证检查的敏感性,也有用人血清对绵羊红细胞致敏的。虽然用人血效果可能更好,但这个方法较难推广。即便不用人血,也要用兔血清、绵羊红细胞。一次实验就要抽两个可爱动物的血,萌妹子们一定很难受。

由于绵羊红细胞的抽取、洗涤、保存和致敏很繁琐麻烦,为此,有改用血IgG包皂土颗粒或乳胶颗粒等来替代羊红细胞。在年代到年代流行用「血IgG包备的乳胶颗粒」作为检查试剂。医院在年代还比较过用北京厂商的乳胶颗粒、上海的乳胶颗粒、绵羊红细胞的效果。最终发现三者无统计学差异,不过表面上绵羊红细胞敏感性最好。

随着实验技术的改进,现在已经完全抛弃了绵羊红细胞、乳胶颗粒等方法来测定RF。实验技术的改进让RF因子测定更加全面:当年的乳胶颗粒等等主要是测定RF的IgM型,像IgG、IgA型的RF往往被漏过。这导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RF阳性率也从过去的50%-70%到今天的90%以上。也就是说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身上也并不是必然有RF!翻转来说,实际上有RF的也未必是类风湿关节炎!

(在排除其它可能的情况下,明确有至少一个小关节的滑膜炎,则参考上述分类标准。由此可见,RF也仅仅诊断参考之一)

Waaler当年的研究就已经明确指出RF是一个针对IgG的抗体。到今天已经很肯定喵定的靶点为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G,IgG)Fc段。我们知道人血IgG数量很多,为什么它会产生自身抗体呢?倾向于因为IgG的去糖基化(即IgG缺乏半乳糖基agalactosyl)。

普通人群里也有RF,但这类RF数量少、跟IgG的亲和力弱,一般检测方法是查不到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滑膜组织里IgG3增高,且同时缺乏半乳糖基,从而诱使RF数量明显增加。实际上EB病毒、吸烟可能诱使IgG的数量增加及去糖基化,也同时导致RF的数量增加。当然吸烟不仅仅跟RF有关,吸烟跟类风湿关节炎的抗CCP抗体关系也很密切。

(烟草增加类风湿关节炎风险)

对于普通人来说,RF可能的生理功能包括:增强对细菌或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帮助清除免疫复合物。很显然,对于有慢性感染的病人会产生RF,尽管此时的RF浓度相对偏低。

由上可知,RF阳性的人大多数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病人。

目前已经清楚:感染性心内膜炎、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后RF阳性不少见。例如,丙肝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病例中,有54%-76%的病例为RF阳性,当HCV并发「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后这个比例会更高。而肿瘤性疾病,尤其是来自B细胞系的肿瘤很突出,例如多发性骨髓瘤等。

除上述外,实际上健康人群里也有相当比例是RF阳性,但却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尽管这些人里的少数会在未来进展为类风湿关节炎,不过至少在当下还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病人。

而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来说,虽然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RF阳性,但的确相当类风湿关节炎的RF阴性。即便你能检测IgG、IgA型的RF。这点在轻症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身上较为明显。

那么问题出来了,是否应该对所有人去做类风湿因子检查,因为这个检查在今天很方便很便宜,不需要像过去那样既抽兔子血、又抽绵羊的血。

我们清楚,做RF检查的目的是判断是否有类风湿关节炎。如果病人在抽血前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性很低,那么RF检查不能提示患者存在类风湿关节炎。

我们已知,如果来个人,其中个为类风湿关节炎,另外个完全健康的普通人。他们都检测RF,则个RA里有90个为阳性;个健康人里约2个为阳性。

但我们知道中国的RA发病率是0.36%。如果1万个普通人都被拉来做RF检查。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结果:

一,不是RA但RF阳性的人数是:

2%=X/(00-36)X=.28,约

二,是RA而RF阳性的人数是:

90%=X/36X=32.4约33.

也就是说我们总共查出+33=个RF阳性。其中个不是RA!另外还有3个RA病人被我们漏诊了。

就此可以发现,这样的普遍性检查没什么帮助,反而让我们困惑。

不过,如果医生怀疑的疑似类风湿关节炎呢?有研究表明,医生经过病史询问排除一些情况后发现:这些人里如有1个掌指关节压痛则14.1%为RA,2个掌指关节压痛则53.8%为RA,3个掌指关节压痛74.4%为RA(参考上文提到的「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

(在排除一些可能的前提下,掌指关节压痛数量可以预示类风湿可能性)

我们对什么样的人群做RF检查是最好的呢?比如,对于上述的3个掌指关节压痛的人群来做RF检查呢?即,已知总人群数是0个,个为RA。

一,不是RA但RF阳性的人数是:

2%=X/(0-)X=5.12,约5

二,是RA而RF阳性的人数是:

90%=X/X=.6,约

也就是说RF检查后,+5=个RF阳性,其中个是类风湿关节炎;大约会漏诊-=74个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误诊5个类风湿关节炎。我们发现误诊数量很少,但漏诊的人数很多。可见选择得类风湿关节炎可能性很大的人群做RF检查并不好!

(选择临床上得类风湿关节炎可能性大的人做RF检查,其结果是误诊少,但漏诊太多)

那么为降低漏诊,我们选择只要有1个掌指关节压痛就查RF,可否?即,已知总人群数是0个,个为RA。

一,不是RA但RF阳性的人数是:

2%=X/(0-)X=17.18,约17

二,是RA而RF阳性的人数是:

90%=X/X=.9,约

也就是说RF检查后,+17=个RF阳性,其中个是类风湿关节炎;大约会漏诊-=14个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误诊17个类风湿关节炎。也就是说,这样做漏诊只有14个,误诊了17个人。从漏诊风险来看,这样做更好。何况我们并不仅仅有RF检查来帮助诊断。

总的来说,医生应该清楚尽可能选择合适的人群做RF检查。当检查前概率越高,那么漏诊的人就越多,而伴随的是误诊的人渐少。当检查前概率越低,那么漏诊的人就变少,不过伴随的是误诊的渐多。

觉得对你有益,就赏一个吧!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医疗的饮食禁忌
北京最好白癜风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mlm.com/hbyx/51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