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已获得kk医学授权
骨病一点通:专注于传播骨病科普知识,帮助患者就医。我们诚邀各位骨科医生投稿,共同推动骨科科普传播。我们会在文中对您或您的科室进行介绍,让更多的患者了解您与您的科室,让患者就医时方向性更强。
投稿邮箱:huiyigkhz
. ①膝盖疼痛,在腿活动时,忍剧烈痛苦,不能运剧烈运动;②易反复发作,疼痛难忍、双腿发软、充血肿胀、有摩擦感;
③导致骨关节病变,继发滑膜炎出现积液,股四头肌萎缩,胫骨关节变形,行动不便;
④并发症出现,骨质增生、髌股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该病症状往往因剧烈运动引起,如爬山、爬楼梯、跳舞、打太极拳、反复蹲起练习等,因此应避免上述运动。如果症状持久不愈,应拍摄髌骨轴位片,看髌骨有无倾斜。
髌骨软化的原因1先天性因素很多原因都可引起髌股关节关节两部分对合不良,如髌骨发育障碍,位置异常及股骨髁大、小异常,膝关节内、外翻及胫骨外旋畸形等,均可使髌骨不稳定,产生髌骨半脱位或侧倾,在髌骨滑动过程中,髌股关节面压应力过度集中于某一部位,成为慢性损伤的基础。
2后天性因素最常发生在运动员及中老年肥胖而体能较差者。其中最常见、而且最主要的是由膝关节的过度活动。主要与劳动、运动姿势与强度等有关。
膝关节处于35°~50°半曲膝姿势时,会明显增加髌骨半脱位或侧倾,以致加重髌股关节的外侧磨损,如自行车、爬山、滑冰等的训练。膝关节长期在大强度负荷(包括过度肥胖状态下)运动,也容易加重髌骨软化症。
3髌骨营养障碍髌骨软骨是一种无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的组织,主要营养来自于关节滑液。滑液是位于关节腔内的少量、淡黄色、清亮的液体,在正常的膝关节内约有1~2ml滑液。滑液的基本成分为血浆渗出液,并有透明质酸、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当关节活动时,软骨受压变形,基质内的细胞外液被挤压出来,当负重解除压力消失,则软骨因其弹性使之恢复,软骨由此获得营养。相反若压渗作用消失,关节软骨因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而发生退变。
由此可见自然磨损进展慢,不正常磨损才致病,所以对膝关节的保健应及早进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意减少对髌骨关节的持续压力,改善软骨的营养。
髌骨软化症的预防1认识髌骨软骨的生理性磨损规律
年龄意味着磨损:
15岁以前:膝关节处于发育阶段,疼痛多发在膝关节附近,小孩的所谓“生长痛”多见。
15岁~30岁:膝关节处于“完美状态”,不知疲倦地用。但能缓冲冲击髌骨软骨仅是3~5毫米厚,由于无神经分布,不知痛或疼痛1~2天自然“好了”,所以在15~50岁很长一段时间无“预警信号”。
30岁~40岁:有轻度磨损,为脆弱期,可出现短期的膝关节酸痛,不引人注意。
40岁~50岁:经常在走远路后,膝关节就出现酸痛,应该开始保养关节了。
50岁以上:膝关节疼痛常发而明显,软骨快全层磨损,关节炎开始发生(它是髌骨软骨的“使用寿命”接近终点的信号)。
人的膝关节软骨退变,在30岁以后就开始了。45岁以下人群骨关节炎患病率仅为2%,而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68%,可见自然磨损进展慢,不正常磨损才致病,所以对膝关节的保健应及早进行。有髌骨软化症要及早矫正髌股关节关节两部分对合不正常,不要症状重了才治疗。
2避免剧烈运动避免不科学的持续性蹲位和剧烈的运动,如爬山、爬楼梯等膝关节屈曲位负重用力的锻炼。避免突然改变锻炼的强度,目前依然有人在做“站桩”试图增强膝关节力量和耐力的活动,这绝对不适合髌骨软化症患者,因为在屈膝35°~50°范围内髌骨向外滑出力加大,髌骨软骨所受到压力和摩擦也最大,所以不少人做后症状加重。
人们要懂得如何避免不正当的膝盖负重:
躺下时,膝盖的负重几乎是0。
站起来和走路时负重大约是上半身体重1~2倍。
上下坡或上下阶梯的时候,是3~4倍。
跑步时,则是4倍。
打球时,膝盖的负重大约是6倍。
蹲和跪时,膝盖的负重大约是8倍。
另外,尽量避免深蹲动作,如鸭子步等,保持膝关节在无痛范围内活动。
3保持合适体重保持合适体重以降低作用于膝关节上的重力,上面已谈了肥胖也会增加膝关节的退行性疾病的危险。
4穿合适的鞋子穿合适的鞋子,最好不要穿高跟鞋,行走或跑步时,最是穿有助于维持身体平衡和下肢力线的鞋子。如果有跑步锻炼的习惯,跑步时最好穿减震鞋,还应该注意定期换鞋。在参加对抗性遥体育活动之前,检查你的鞋带是否太长。
↓↓↓点击"阅读原文"
赞赏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