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饱受病痛折磨,病情反复发作,找对”痛点“,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控制病情,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类风湿关节炎在临床中比较常见,约80%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0~50岁,以青壮年为多,男女之比为1∶2~4。经常会看到很多患者被类风湿关节炎折磨的痛苦不堪,有的患者甚至已经出现关节变形,残疾等问题。类风湿关节炎是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全身性疾病。病因尚不明,但一般认为是感染后引起的自体免疫反应,导致以滑膜炎为基础的关节病变,好发部位包括手、腕、足等关节。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关节肿痛,晨僵,对称性、持续性关节疼痛,可有压痛,关节畸形如天鹅颈样畸形、尺侧偏斜,关节活动受限,类风湿结节,类风湿血管炎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要攻“难点”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如果没有规范诊疗,极易导致残疾,给患者及家庭带来莫大的经济负担。由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容易误诊,所以,这也加重了治疗的难点。因为类风湿关节炎跟其他疾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别说患者自己分不清,医院里的医生也很难分清楚,所以才会出现误诊、误治的情况,医院的风湿免疫科进行诊断,只有正确的区分,才能对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呢?
1、增生性骨关节炎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无全身疾病。关节局部无红肿现象,受损关节以负重的膝、脊柱等较常见,无游走现象,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边缘呈唇样增生或骨疣形成,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RF)阴性。2、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①起病一般较急,有咽痛、发热和白细胞增高;②以四肢大关节受累多见,为游走性关节肿痛,关节症状消失后无永久性损害;③常同时发生心脏病;④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球菌激酶及抗透明质酸酶均为阳性,而RF为阴性;从疾病预后情况来分析,类风湿关节炎为慢性发作,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后期关节变形后,再恢复正常的可能也较小。而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病,积极治疗后,可以痊愈,不会引起关节畸形。3、结核性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仅单关节或少数关节病变时应与本病相区别。结核性关节炎可伴有其他部位结核病变,如脊椎结核常有椎旁脓肿,二个以上关节同时发病者较少见。4、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以前认为属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类型,但是强直性脊柱炎始于骶髂关节,非四肢小关节,关节滑膜炎不明显,但钙化骨化明显;类风湿因子检查阴性,不出现皮下类风湿结节。5、其它结缔组织疾病
⑴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不易区别,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生于青年女性,也可发生近端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滑膜炎,但关节症状不重,一般无软骨和骨质破坏,全身症状明显,有多脏器损害。⑵硬皮病,好发于20~50岁女性,早期水肿阶段表现的对称性手指僵硬、膝关节疼痛以及关节滑膜炎引起的周围软组织肿胀,易与类风湿关节炎混淆。硬皮病早期为自限性,往往数周后突然肿胀消失,出现雷诺氏现象。硬化萎缩期表现为皮肤硬化,呈“苦笑状”面容,易鉴别。⑶混合结缔组织病临床症状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但混合结缔组织病有高滴定度颗粒型荧光抗核抗体、高滴度抗可溶性核糖核蛋白(RNP)抗体阳性,而Sm抗体阴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要找准“痛点”
目前诊断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手段越来越先进,效果越来越好,理念越来越科学。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根治,但是通过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极大地延缓或防止关节功能被破坏。因为类风湿关节炎是慢性病,治疗起来时间也较长,所以,治疗要从不同发病时期逐一找“痛点”,逐一击破。早期(系统保守治疗)
发热关节肿痛、全身症状者应卧床休息,患者应该采用住院系统保守治疗方法,缓解关节疼痛及全身其他症状,并辅助现代化治疗设备,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使肌肉松弛,达到消炎、去肿和镇痛作用,保持和增进关节功能至症状基本消失为止。
待病情改善两周后应逐渐增加活动,以免过久的卧床导致关节废用,甚至促进关节强直。一般说来早期给予积极的综合性治疗,大多数患者恢复较好。
中晚期(微创手术)
系统保守治疗一个疗程,症状有所改善,但反复发作的,或保守治疗效果无效时,应积极考虑微创手术,可应用关节镜技术,在膝关节镜下完成多关节滑膜切除术,配合药物治疗,疗效明显、治愈率较高。晚期(矫形手术/关节置换手术+康复治疗)
以往一直认为外科手术只适用于晚期畸形病例,目前对仅有1~2个关节受损较重、经系统保守治疗无效、或微创手术效果不佳者,关节有明显畸形病例可行截骨矫正术,关节强直或破坏可作关节成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负重关节可作关节融合术等外科开放手术,并配合康复治疗,效果比较理想。来源:风湿关节炎腰间盘突出颈椎肩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