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不死的癌症”?
类风湿关节炎因顽固发作,反复肿痛,较高致残率被称之为“不死的癌症”。随着社会科技发展,近几年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迎来了小分子靶向时代,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
本期“风雨同行,大咖频道”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带您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正确认识疾病,与疾病和谐共存。
风雨同行本期大咖
曾小峰教授线上精彩分享
曾小峰教授: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严重者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这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一方面需要忍受疼痛的折磨,另一方面关节功能受影响,例如不能拿筷子,不能穿衣服,甚至致残。类风湿关节炎病程较长,几乎不能痊愈,绝大多数患者都需要终身用药,还要担心病情的反复发作,因此有“不死的癌症”之说。
但是类风湿关节炎并不是绝症,患者需要非常重视自己的疾病,尽早在风湿免疫专科就诊,根据病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遵循医嘱,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禁烟、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控制病情不再发展恶化,患者就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类风湿关节炎自然就谈不上是“不死的癌症”了。
曾小峰教授: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与随访。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病变是由炎性细胞浸润及其释放的炎性介质所致,尽早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及其作用,能有效阻止或减缓关节滑膜及软骨的病变。所以类风湿关节炎一经确诊,应及时给予规范治疗。研究显示,不规律使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是患者关节功能受限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目标是达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最终目的为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类风湿关节炎无法根治,但通过达标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
曾小峰教授:
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
0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第一类药物可以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减少关节的疼痛肿胀。例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此类药物仅仅能减轻症状,不能改变病情和预防关节破坏,还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另一种控制症状药是糖皮质激素,只适合局部注射,且不良反应大,不主张长期口服或静脉应用。
02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
第二大类药物可以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的发展,防止和减轻关节的破坏,保持受累关节的功能。也是目前临床主要用药,称为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
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csDMARDs),此类药物发挥作用慢,大约需1-6个月,不具有明显的镇痛和抗炎作用,会引起肝损伤、骨髓抑制、遗传毒性等。
生物改善病情抗风湿药(bDMARDs)主要包括TNF-α拮抗剂和IL-6拮抗剂,具有良好的抗炎和阻止疾病进展的作用,但是生物制剂价格昂贵,注射给药会引起注射部位反应、输液反应和增加感染风险。
靶向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tDMARDs)即JAK抑制剂在近几年崭露头角,它是一类全新的口服靶向新药,通过阻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信号的传导,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因此能够延缓或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的进展。
曾小峰教授: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推荐首选甲氨蝶呤单用,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1~3月监测一次并进行疗效评估,单一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未达标时,根据疾病情况可加用联合传统合成DMARDs进行治疗;半年内未达到治疗目标,可考虑使用生物制剂DMARDs或者小分子靶向合成DMARDs进行治疗。
中至重度活动性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建议传统合成DMARDs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快速控制症状。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不推荐单用或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责编:江苏恒瑞临床研发信息平台
适应症:中至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点击查看试验详情)
试验专业题目:评价SHR治疗csDMARDs反应不佳的中重度活动性RA的疗效与安全性
扫描下方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